在不同的時間間隔(0、4、8、12、16、24、26、29和32小時)后取等分試樣(200μl)的受體溶液,每次用相同體積的新鮮受體溶液填充細胞。將樣品保存在冰箱中,直到通過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分析為止。在滲透實驗結束時(即32小時后),將皮膚樣品從擴散池中分離出來,并用蒸餾水仔細沖洗五次,以從其表面上除去過量的抗壞血酸四異棕櫚酸酯。將皮膚切成0.1g的小塊,并用1ml的受體溶液以10,000rpm(Polytron-AggregatePT3100,Kinematica,Luzern,Switzerland)均化2分鐘。將勻漿后的懸浮液以3,100×g(ThermoFisherSci...
p53基因的表達是UV誘導的DNA損傷的另一個標志,通過UVA照射可促進角質形成細胞的表達,但抗壞血酸四異棕櫚酸酯也可以YiZhip53基因的表達。與相同濃度的Asc相比,以10–50µM的VC‐IP對人成纖維細胞的施用可以顯著增強膠原蛋白的合成,YiZhi基質金屬蛋白酶2-9的活性,并增加細胞內Asc的含量。因此,抗壞血酸四異棕櫚酸酯可以防止UVA引起的多種有害作用,這建議是通過將抗壞血酸四異棕櫚酸酯酯解轉化為自由形式的Asc分子來從細胞內Asc的持續富集內在地發生,從而緩解UVA-引起氧化應激。抗壞血酸四異棕櫚酸酯具有優異的皮膚吸收性,在皮膚中分解成游離維生素C來實現生理機能。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