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前期現場勘察,本項目充分考慮了各個系統的信息共享需求,秉承系統單獨分控、總體集成、有機協同的思路,構建了養殖池調溫處理系統、養殖池調水調氣調鹽度處理系統、氣力自動投餌系統、配水池監測及本地氣象系統以及1個中間智能控制管理平臺。其中,養殖池調溫系統通過高精度溫度傳感器和 調節閥門 ,保持養殖水體預先設定的溫度值,并對水體溫度進行實時監控;養殖池調水調氣調鹽度處理系統則通過部署在車間內的液位傳感器、鹽度傳感器、調節閥門等進行補水排水活動,實現池內的氣推水循環和鹽度控制,保證養殖車間的對蝦健康生長;氣力自動投餌系統能夠設定均勻間隔投喂、分餐均勻投喂、分餐定時投喂,并上傳投喂數據,實現集中管控;配水池監測及本地氣象系統通過前端布放的各類傳感設備及時回傳監測數據和氣象信息,可以及時預警并為用戶提供決策參考。建立健全養殖業政策體系,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四川大型工廠化水產養殖基地
工廠化養殖在水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是取代常見的傳統生產方式的一種新型工業化水產養殖模式。自從60年代初期日本開始進行工廠化養魚以來,世界各國紛紛設計工業化養魚裝置,但形成高效規模化生產是近三十年的事。它通過生物、物理及化學方法的有機結合,把水處理過程系統考慮,使水產養殖過程達到理想狀態,形成不受自然條件影響的循環式的高密度養殖方式。工廠化養殖的特點是生產的連續性、無季節性和主動控制性,其中主動控制環境和營養供給是工廠化養殖的主要。遼寧循環水工廠化水產養殖流程丹麥的鮭魚工廠化養殖,為我國提供了借鑒和學習的范例。
不過,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這個概念,較早形成于20世紀60~70年代的歐洲。該系統較初的思路是通過改進傳統的流水養殖,以儲水為目的,讓養殖場在枯水期保證有足夠的水源進行養殖。隨著歐洲在循環水養殖技術持續實踐,加入提升效率、跨自然限制和環保等養殖需求,發展出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發展至今,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已形成魚池、凈化系統、溫控系統、增氧系統和殺菌消毒系統多個子模塊。通過機械、生化過濾等設備,將魚池中出現的廢料和有毒物質進行過濾或轉化,從而凈化水質,循環利用;溫控系統和增氧系統則負責保證養殖池水的水溫和溶氧,提供適宜水生物的生長環境;殺菌消毒系統則負責消除水體中病毒、細菌等外來致病原體。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的發展階段,該模式在我國主要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頭一階段為探索起步階段(1970-1984),上海和北京開展了封閉式循環水養魚試驗,初步出現了我國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的雛形。第二階段為引進試驗階段(1985-1998),深圳、寧波、營口引進德國、丹麥循環水養殖設備進行鰻魚養殖,帶動了我國蛋白質泡沫分離器、生物濾器、水質自動在線監測等水處理設備的自主研發。第三階段為消化吸收階段(1999-2006),該階段水處理設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得到進一步提升,初步構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循環水養殖系統,逐步走向產業化、規模化的推廣應用。第四階段為集成整合階段(2007-至今),該階段集成構建了適合我國的養殖車間、水處理和養殖管理系統,逐步建立了多品種的循環水養殖模式。養殖品種的多樣化,有助于提高養殖業的綜合效益。
如今,漫步在平湖農開區,其作為全省頭一個農業經濟開發區,乘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用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開辟出了全新的發展道路,隨處都能感受到“農業硅谷”的巨大魅力。在平湖,從小平臺到大平臺,相互交融,相輔相成,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長三角較大的優良草莓種源研發中心,利用“草莓天瀑”生產草莓,產量是傳統方式的兩三倍;綠跡數字農業生態工廠,用沙、水、氣霧等種植蔬菜,產量可達普通大棚蔬菜的8倍;京東方AIoT智慧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依托智能算法控制作物的種植環境,可節省人工30%,產量提升20%以上……高密度養殖模式下,如何確保水產品質量成為一大挑戰。深圳專業工廠化水產養殖方式
引入現代化生物技術,提高水產養殖的遺傳改良水平。四川大型工廠化水產養殖基地
儲水區,經過一系列水處理單元處理后的水體,便可以儲存在“儲水區”中,隨時調配使用。沉淀區,水處理區不止是進行原水處理,養殖區未能處理的異常指標的水體也會通過管道流往沉淀池,然后通過調配區、水處理區后存儲在“儲水區”。育/標苗區,“種好一半利”,苗種質量是決定養殖成敗較關鍵的一環。苗種繁育是養殖的基礎,是長久之計,近年來市場苗種質量參差不齊,存在基因缺陷、病毒等隱患。對于高密度的工廠化養殖來說,爆發就極易“全軍覆沒”。建設單獨的育苗、標苗區就顯得尤為重要。該區域的設備系統與養殖區大同小異,區別在于養殖桶的大小和形式。通過觀測魚苗生長狀態、長大速度、體型等,分篩沒有問題且生長速度相近的幼苗投放到同一養殖池。而且分批投放后,更加方便跟蹤。同時,實驗室檢測基因、病毒、寄生蟲等問題,及時發現和處理,規避養殖風險。四川大型工廠化水產養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