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隨著國內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的崛起,不少養殖場的成功案例屢屢曝光,讓越來越多的朋友對這種新興的養殖技術充滿興趣。也有朋友私信小CAT,發出靈魂提問:“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是什么,能介紹一下嗎?”當然,對于循環水養殖的理解,行業中各有不同理解。本期,基于小CAT自己的認識,談談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中的門道。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簡稱RAS),是一套通過循環利用水資源,減少水的消耗和污染,并實現高效穩定的養殖生態系統。工廠化養殖要關注養殖水域的生態保護,實現綠色發展。云南智能工廠化水產養殖設備
水體通過蛋白分離器,設備通過循環水泵與射流裝置聯合作用,產生特定大小、組合的微氣泡,氣泡上升過程中與水中的有機物、蛋白質等污染物質結合形成泡沫,泡沫攜帶懸浮物質通過管道流到水處理區,從而實現對水體中污染物質的分離和去除。同時,該環節融入臭氧系統,對養殖水體進行消毒滅菌,并提高養殖水體含氧量。較后,經過進水槽的紫外線殺菌燈后,通過水泵注入養殖池內,循環使用。其他區域,實驗室,有條件的漁場建議配備單獨生物實驗室,日常的水質檢測,可由實驗室、養殖部分別檢測。養殖所需的營養液等也由實驗室提取、調配。同時,定期解剖魚類,及時發現病毒、寄生蟲等情況,做好病害防控。IT中心,建立養殖場的智能物聯網系統,實現水質指標在線監測、預警,以及養殖設備的遠程操控等。同時,收集養殖全流程的養殖數據,方便溯源分析等。廣東工廠化水產養殖方式采用工廠化養殖模式,可實現水產養殖與種植業的有機結合。
應了解我國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并結合我國國內行情及基本情況,加強對養殖技術的學習及發展方向的探討,加強養殖技術攻關工作,縮短科研成果應用于實踐的周期,以提升循環水處理設備及其他養殖方法及設備的技術水平。循環水養殖品種應該根據市場行情、養殖設備情況及自己現有技術等方面來確定。再根據養殖品種,深入研究并探討該養殖品種在全封閉式循環水養殖的高密度模式下的適應程度及較適密度。在這種養殖條件下,養殖的密度會導致水產動物體產生一系列變化,在研究養殖產品在高密度養殖環境下的適應機制的同時,還應掌握該養殖品種在孵化過程中的較適放養密度,以此更好地進行該產品的繁養工作。
工廠化水產養殖的基本類型有如下幾種:流水式工廠化水產養殖,適宜于水源水質較好、換水成本較低的地方。如森林地帶中下游,靠近淡水河的地方,或是海岸的岬角地帶。由于當地水源無工業污染,水質清澈純凈,微量元素豐富,水量及水質變化不大,可引用河水或海水作為水源,搭建鋼結構防風棚,保持進水與排水同時進行,這種叫流水式工廠化水產養殖。亦可保持一定的換水率,增加循環水養殖系統設備對養殖水體進行循環處理,以便使水質變化控制在極小的范圍內,這樣較有利于水產品的生長,這種形式被稱作半流水式工廠化水產養殖。工廠化養殖為城市居民提供了綠色、健康的水產品。
當前,示范園所面臨的較大挑戰就是高能耗,尤其到了冬天,這么大空間,加溫成本較高,要把水溫保持在20攝氏度以上,這需要大量生物質燃料和電能,同時還得配套一系列控溫設備。對此,示范園同樣有“揚長避短”之舉,探索出了冬天“育大苗”模式,從而延伸出魚苗“托管服務”,與周邊養殖戶形成緊密合作。簡而言之,前面三季正常養魚,到了冬季,只保留小部分養殖池運轉,用于“養苗”,待氣溫升高,重新復產,此時大苗便可轉移“搬家”。冬育春放,夏養秋撈,相互銜接,各盡其用,唱響“四季歌”。引經據典,《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工廠化養殖正是對這一理念的踐行。云南智能工廠化水產養殖設備
工廠化養殖為我國漁業轉型提供了新方向,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云南智能工廠化水產養殖設備
當然,目前我國的在循環水設備上仍與國際頭部技術企業存在差距,在循環水技術的運行工藝與養殖管理未有統一的標準,設備與養殖品種的基礎性研究仍需加強。畢竟工廠化循環水系統并不是多功能的養殖模式,一座成功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場案例,三分之一依靠設備技術,三分之一依靠運營管理,三分之一依靠市場行情。而這,正是對每位循環水技術從業者的鞭策,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在服務每一位養殖戶的同時,帶動著中國水產科技向世界頂端沖擊。云南智能工廠化水產養殖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