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發展,讓產業資源循環起來,針對產業提升,“綠島”模式倡導從原輔料選擇、生產工藝優化到污染治理設施確定,全方面拓展清潔生產的外延和內涵。針對區域現行產業鏈關聯性不強等問題,建立企業間可充分進行余熱、副產品、廢水及固廢等資源循環和再利用的上下游企業集群。比如,以工藝優化為導向,夯實企業小循環基礎;以三廢資源化為重點,搭好園區中循環橋梁;以產業鏈延伸為內容,構建區域大循環平臺。2024年4月10-12日,“2024中國化工園區可持續發展大會”在江蘇泰興舉行。以江蘇南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為依托的國家環境保護有機化工廢水處理與資源化工程技術中心參加本次大會,并在同期舉辦的“綠色燃料發展”專題論壇作主題演講。通過綠島模式的實踐,我們培養了一批具有環保意識和專業技能的人才隊伍。活性炭回轉窯綠島模式EPC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二級巡視員楊新芝在大會致辭中指出,2020年2月,江蘇省創新性地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綠島”項目建設試點,由government投資或參與引導多元投資,建設可供多個共享共用的環保公共基礎設施,實施污染物統一收集,集中治理穩定達標排放,幫助中小企業大幅降低了污染治理的成本。三年來,江蘇省建成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等各類綠島項目154個,惠及中小市場主體超過3萬家,可節約治污成本超過30億元。他表示:“綠島項目的建設運行既能節約資源,又能騰出空間。減下寶貴排污指標,還能支持重大項目落地,是一條減污降碳、互利多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活性炭回轉窯綠島模式EPC綠島模式注重跨領域、跨部門的協同合作,共同推進綠色發展事業。
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綠島”治理模式具體有三類應用案例。一是在吸附劑使用量大的地區(城市、園區和產業集群),建立活性炭分散吸附+集中再生處置中心,同步完善吸附劑規范采購、統一收集、集中再生的管理體系,實現活性炭資源的循環利用。二是在同類型有機溶劑使用量較大的園區和集群,建立溶劑分散回收+集中提純/處置中心,實現有機溶劑的循環利用。三是在同一類別工業涂裝企業聚集的園區和集群,建設集中涂裝中心,對噴涂廢氣進行統一高效治理。這些應用案例在行業內發揮了較好的示范作用,成功帶動了從事活性炭分散吸附+集中再生和溶劑分散回收+集中提純/處置企業的快速規模化發展。
推行設施運行智慧化管理。建立以廢治廢”固廢產業數字化平臺,實施全過程智治。為構建活性炭更換過程感知系統,每套活性炭吸附裝置均安裝了單獨的電表、壓差計、溫度儀、濕度器等監控設備,用于觀測并記錄設施運行狀況。建立活性炭全過程智治監管平臺,健全活性炭設施管理、活性炭設施改造、活性炭更換、廢活性炭處置的數字化全業務體系。可實時預警活性炭吸附飽和度狀態,并與浙江省固體廢物監管信息系統數據比對分析,掌握廢活性炭的產生和處置情況。綠島模式強調綠色發展,致力于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可持續發展。
“綠島”模式能提升活性炭品質規格。當前市面上活性炭種類繁多、品質參差不齊,難以保證廢氣處理效果,且低品質活性炭不利于后續再生活化。本次試點裝置廢活性炭采用拋棄式處理,不宜采用蜂窩活性炭,因此原生活性炭統一選擇煤質顆粒型活性炭,直徑4mm,堆密度0.45g/mL,碘吸附值不低于800mg/g或四氯化碳吸附率不低于60%。并且活性炭箱內襯隔網孔徑統一為2.8mm,以便于匹配活性炭再生中心生產線篩網孔徑,確保廢活性炭高效再生循環使用。綠島模式強調城市建設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目標。活性炭回轉窯綠島模式EPC
在綠島模式的指導下,我們加強了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管理。活性炭回轉窯綠島模式EPC
戴明忠介紹,接下來,除了實施“環保貸”等綠色金融支持措施,江蘇省還將探索“綠島”項目減排指標直接應用于支持區域重大項目建設的措施,無疑將較大程度上調動地方government的積極性。“新基建的本質是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綠島’項目共建共享治污設施,本質上是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新基建’。”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朱新華建議,建立健全相關政策、標準,完善監督考核執法措施,保障項目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運行。活性炭回轉窯綠島模式E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