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數據保護-CDP技術:
CDP技術分為True CDP和 Near CDP兩類
CDP的分類是相對于數據保護時間點而言的。準CDP技術是按照一定的時間頻率,持續的記錄并備份數據變化,每次備份有一定時間窗口,需要數據恢復時,可以恢復到過去備份的時間點,并不能形成完全意義上的持續保護,因此稱為準CDP技術。而真CDP技術是持續不間斷的監控并備份數據變化,可以恢復到過去任意時間點,是真正的實時備份。
在實際應用中真CDP技術應用較少,一方面是技術原因,需要解決數據的持續不間斷監控和記錄的技術難題;另一方面是由于真CDP技術持續備份時產生的大量數據,遠大于其他備份方式產生的數據量,對數據存儲形成巨大壓力,也給用戶造成費用負擔,所以大多數CDP備份產品都采用準CDP技術。
適應苛刻的工作負載提供很快的響應。也才融合
保障安全性:傳統的數據遷移中,基于存儲陣列的封閉式結構,用數據遷移的軟件無法保證所有主流的品牌同時兼容,需要單獨選購相同廠商的遷移軟件,需要操作人員重新掌握遷移軟件部署技能。基于異構遷移,工程將是浩大的,為了保證數據安全,另需建立一套客戶認同的遷移失敗恢復性方案,通過H-Cloud存儲虛擬化網關部署,將會輕松的解決這個弊端。能夠在生產中在短時間內完成系統部署,支持在線復制,同步后的目標系統提供H-CLoud存儲虛擬化網關所有功能服務完全融合RAM高速緩存,通過 H-Cloud 全閃存陣列存儲虛擬化著提升存儲性能10%-200%。
合理規劃節點和集群規模:在部署超融合架構時,合理規劃節點和集群規模非常重要。節點是指超融合架構中的服務器節點,集群則是由多個節點組成的統一資源池。以下是一些規劃建議:根據業務需求確定節點數量和集群規模。考慮未來業務增長和數據量的增加。在規劃節點數量時,考慮負載均衡和容錯機制。確保集群中的節點可以平衡負載,并在某個節點發生故障時仍能保持業務連續性。考慮節點之間的網絡連接速度和延遲。確保節點之間的數據傳輸速度足夠快,以滿足業務需求。
通過Passthrough進行遷移,基于Pass-through功能,輕松實現了數據遷移,數據備份操作,降低了企業用于系統遷移總體投入成本,降低了操作的復雜性,數據遷移備份可以短時間高效率完成,通過H-CLoud存儲虛擬化網關成熟的技術安全進行操作,遷移失敗會的恢復流程同樣簡單高效;條帶化技術H-Cloud基于開放式的虛擬化整合,往往后端的節點將是若干個陣列,通過RAID技術進行整合后,存儲單元將被整合為磁盤池,提供數據的并行寫入及讀取;H-Cloud 軟件加速讀取和利用它運行在x86-64服務器的功能強大的處理器和大容量RAM完成。
在往常,我們只能是通過擴展更多的服務器節點來提升整體系統性能。雖然一些新的存儲介質如SSD,Flash,閃存陣列引入能夠緩解一部分存儲IO壓力,但無法從計算層面徹底解決IO等待時間。有時候我們會想,如果IO能夠得到并行處理就好了。在90年代中期之前,H-Cloud前身正式致力于并行IO的處理技術,使CPU多個CPU/Core之間能夠協同并行的處理IO負載,提供更多IOPS數量。如今H-Cloud把這項驕傲的技術應用到全閃存陣列存儲虛擬化軟件中,促使多達100個以上的CPU/Cores并行處理前端的IO,讓應用程序享受極低的延遲。超融合技術使得IT架構更靈活、可擴展性更強,能夠快速應對業務需求的變化。無錫超融合基礎設施
數據根據需要搬遷至另一個磁盤池,業務?不受影響。也才融合
隨機寫加速器(RandomWriteAccelerator):我們知道在應用層面關鍵業務多少基于OLTP類型,這些復雜分布式,隨機性寫入對磁盤提出更高的性能要求,而另一方面,傳統存儲多少基于不同級別的RAID技術,寫入的數據根據不同RAIDLEVEL會產生額外的“寫懲罰”效應。H-Cloud新引入的“RandomWriteAccelerator”(簡稱隨機寫加速器)技術能夠有效的規避這些弊端,再次提升存儲或磁盤性能數倍。隨機寫加速器能夠把那些關鍵業務隨機性寫入的IO,通過底層日志空間建立連續的“順序性”索引表,然后通過“邏輯尋址”(LBA)偽裝成順序寫入,通過把“隨機性”變通為“順序”寫入機制能夠協調高速緩存再次提升存儲性能數倍,尤其針對隨機寫密集而后端使用RAID5傳統架構。也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