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發傀儡又稱為“藥法傀儡”民間俗稱“火戲”“放架火”等,是種自北宋時期開始流行的傀儡戲。人們通過燃燒的方式帶動木偶進行表演,實際上是一種焰火藝術。藥發傀儡在宋代被歸入“雜手藝”類,不如其他種類的木偶戲普及。明年間(1736-1795)的煙火專著《火戲略》,就以大量的篇幅敘述了放焰火時展現的各種戲劇場面。藥發傀儡戲至今仍然在山西、陜西、福建、浙江等地存在。藥發傀儡又稱為“藥法傀儡”民間俗稱“火戲”“放架火”等,是一種自北宋時期開始流行的傀儡戲。人們通過**燃燒的方式帶動木偶進行表演,實際上是一種焰火藝術。藥發傀儡在宋代被歸入“雜手藝”類,不如其他種類的木偶戲普及。明清時,藥發傀儡有所發展,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的煙火專著《火戲略》,就以大量的篇幅敘述了放焰火時展現的各種戲劇場面。藥發傀儡戲至今仍然在山西、陜西、福建、浙江等地存在。鐵枝木偶戲與皮影戲關系十分密切,是在紙影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杭州木偶變臉表演
家族傳承平陽民間木偶班社的成員大多為家庭成員或家族成員,他們農忙時在家務農,農閑時全家出動組班演出,把演出報酬作為一種副業收入。他們的傳藝方式通常是父傳子、兄傳弟、弟傳侄,世代沿襲,人稱木偶世家。拜師學藝這是一種普及的傳承形式。徒弟拜師要簽訂合約,條件非常苛刻,學習三年期滿出師后學徒要為師傅演上一年。學徒大多數是貧窮家庭出身的孩子,都能做到勤學苦練,得到師傅的關愛。在名師的手把手培養下,多數學徒都成了名師的繼承人。科班傳承為了更好地傳承木偶戲技術,由名師自創戲曲科班,制定一套嚴格管理的規章制度以及一系列的教習程序,從理論學習到基本功訓練,唱、做、念、打及各種形體動作、排練演出等,需兩年或三年時間不等??瓢喑鰜淼难菟嚾藛T,由于經過系統規范的培訓,演藝素質普遍較高。成立傳承基地2008年將平陽木偶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之后平陽木偶戲傳承基地成立。2012年“平陽縣木偶劇團”更名為“平陽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被列為浙江省木偶戲保護傳承基地和溫州市文化建設示范點。蘇州千手觀音表演傳統的木偶戲班規模是很小的。
《口技獵人》又名《兩個獵人》,木偶童話劇。作者莊火明。漳州市木偶劇團以該劇參加1987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藝術節”表演,后再次修改,易名為《兩個獵人》《虞姬別》漳州木偶藝術學校根據傳統戲曲《霸王別姬》改編的劇目,它用傳統布袋木偶戲的表現手法和現代音樂的結構貫穿,簡于情節,重在人物性格和內心感情的抒發,唱腔部分用漳州薌劇演唱,許潔莉以嫻熟的木偶表演技藝,運用摔披風和雙劍舞動的特性動作,惟妙惟肖地展示了歷史人物虞姬文武雙全的人物個性和真善美的內心情感。
布袋戲,也稱掌中戲,屬傀儡戲劇種之一。南宋漳州知州朱熹曾頒文“勸諭禁戲”、“約束城市鄉村,不得以禳災祈福為名,斂掠財物,裝弄傀儡”。明萬歷《漳州府志》記載:“元夕初十放燈至十六夜止,神祠用鰲山置傀儡搬弄。”說明宋、明年間漳州木偶戲已頗興盛。清中葉以后,出現不少布袋戲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主要有福春、福興、牡丹亭3派,各具特色(后牡丹亭被列入福興派)。福春派創始人陳文浦,福興派創始人林鵬。近200年來已傳7代,以福春派較盛。清末民初為漳州布袋戲鼎盛時期,有各類班社100多個。民國10年(1921年)前后,龍溪、海澄等地福春派尚有恒福春等13班,福興派有金童興等5班。民國19年,金童興應僑胞之聘,遠渡實叻坡(新加坡)、緬甸仰光一帶演出3年之久。社會經濟蕭條,布袋戲走向衰落。木偶們身著鮮艷戲服,有的滿頭珠翠,靜靜地在后臺等著.
為了加強對平陽木偶戲的保護,平陽縣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如將平陽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由差額撥款集體事業單位轉為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同時加大對劇目建設和下鄉公益演出的經費投入,重視平陽木偶人物造型的開發生產,加強木偶劇團演藝隊伍建設,解決木偶劇團演職員人才短缺的問題等等。平陽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則加強自身建設,進行文化體制,劇團人員的工作活力。該中心不斷創作作品,積極參加各類重大賽事展演,開展公益性送戲演出活動(每年達150多場)。該中心還積極創新,建立了一套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比如與上海戲劇學院合作辦木偶表演與木偶造型設計人才班,面向全國招收學生,并開辦平陽木偶戲暑假、寒假培訓班,為上海戲劇學院木偶系學生進行木偶基本功、甌劇唱腔等內容的授課和培訓,同時還派教師到上海戲劇學院授課。同時加強對傳統經典的挖掘工作,通過邀請老藝人口述劇本,整理具有參考借鑒價值的傳統手抄本劇本,并征集民間有價值的劇目手抄本,進一步擴展了木偶戲保護外延。
木偶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 早的木偶可能與奴隸社會的喪葬俑有關。豎琴激光豎琴表演
木偶劇工作者們見證并創造歷史、感悟并傳播文化的精神,同我們這些淬煉身心、追尋旅程的人是一致的。杭州木偶變臉表演
木偶戲角色大致與戲曲相同,有生、旦、凈、末、丑各種行當,加上特有的飛禽走獸。舊時操縱表演者只設正、副手,一般為父子或師徒。正手除操縱木偶表演外,還兼唱、念、道白。副手只操縱木偶配合正手表演。舞臺是2米長的“一字臺”,正、副手面向觀眾,并排坐定,操縱木偶在臺板上表演。正手還要能操縱生、旦、凈、末、丑等不同腳色的表演,掌握各種行當的道白和唱腔的不同音色(聲調)的技巧。木偶戲是以手掌支撐木偶表演,操縱演員必須練好“劈指”、“抖手”、“腕功”以及“臂功”等基本功。漳州木偶戲稱為北派,北派木偶戲的特點是京劇風味,擅演武打、短打戲,動作輕快靈活,善于刻劃鮮明的人物性格,音樂性強,富有節奏感,木偶全身都有動作。杭州木偶變臉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