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木偶的布線比較簡單,頭部耳朵上方左右各一根,背部上方一根,左右手、左右腳各兩根,一共七根線。這七條線的功用分別是:頭部左右兩根線,用以支撐木偶全身的主要重量,承擔著平衡身軀、調整頭姿、調整身姿和控制全身轉動的功能。背部的一條線,一般裝在木偶的頸椎關節上,主要用于調整木偶的平衡和穩定,可做跪、坐、拜、進、退以及埋頭、俯首等動作。以上三條線為重要,故而被木偶藝人們稱為木偶的基本生命線。左右手兩條線,控制著木偶手上、下、左、右以及張、合的活動,可做操拿物品、捧杯、拿筆、持劍等多種動作。左右腳兩條線,穿在木偶的腳踝上,可完成行走、抬足、轉身、端坐、跪拜、起立等動作。
國內木偶動畫片是由木偶戲發展起來的。嘉定幼兒園木偶戲
木偶藝人不僅能使木偶的頭部、手臂、肘、腕、指和腰腿伸曲靈活自如,還可令其眼、口張合生動逼真。表演時,可以令木偶開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書、寫字、開弓射箭等動作,一舉一動,準確自然。而且,木偶的操作、唱腔對白、鑼鼓敲打等全套表演藝術,均由一個藝人完成。藝人熟練的操作技巧,明快的曲藝唱腔,激昂的鑼鼓點擊,令人贊嘆不絕。木偶戲的藝術價值主要是保持了傳統,同時能夠結合很多現代的流派。高州木偶造型漂亮,故事美麗,演繹比較清楚新年木偶戲彩排木偶戲中的木偶,造型逼真,活靈活現。
鐵枝木偶又稱為鐵枝戲”“紙影戲”等,是通過硬鐵線抽動木偶的軀干和兩肢進行表演,主要盛行于廣東、福建一帶。早的鐵枝木偶由皮影戲發展而來,因當時皮影戲不能在白天演出,故引入了能在白天演出的木偶戲,同時沿用表演皮影戲時使用的兩根操縱桿來操縱木偶的兩手,讓木偶在透明的箱子里面做出轉身、轉頭、跑圓場等動作,或表演轉盤、舉甕、點香、斟酒、搖扇等技巧。鐵枝木偶一般比較矮小,長約20-40厘米,多演唱潮劇古老唱腔。杖頭木偶是以木杖操縱動作的木偶
布袋戲,也稱掌中戲,屬傀儡戲劇種之一。南宋漳州知州朱熹曾頒文“勸諭禁戲”、“約束城市鄉村,不得以禳災祈福為名,斂掠財物,裝弄傀儡”。明萬歷《漳州府志》記載:“元夕初十放燈至十六夜止,神祠用鰲山置傀儡搬弄。”說明宋、明年間漳州木偶戲已頗興盛。清中葉以后,出現不少布袋戲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主要有福春、福興、牡丹亭3派,各具特色(后牡丹亭被列入福興派)。福春派創始人陳文浦,福興派創始人林鵬。近200年來已傳7代,以福春派較盛。清末民初為漳州布袋戲鼎盛時期,有各類班社100多個。民國10年(1921年)前后,龍溪、海澄等地福春派尚有恒福春等13班,福興派有金童興等5班。民國19年,金童興應僑胞之聘,遠渡實叻坡(新加坡)、緬甸仰光一帶演出3年之久。社會經濟蕭條,布袋戲走向衰落。木偶戲 早是叫“傀儡戲”,也可以說是傀儡戲的一種。
20世紀50年代,推行劇本制,音樂開始根據劇目特點進行配曲,故有京劇、薌劇、民間音樂、兒童音樂、歌舞曲等各種樂調。漳州市木偶劇團因常有出國及招待演出的任務,對傳統的折子戲,劇本、表演和唱白已完全定型,如《雷萬春打虎》、《蔣干盜書》、《戰潼關》等,仍采用京劇。全本戲、連本戲和部分語言生動的“墜仔戲”,采用通俗易懂的薌劇音樂。新創作的兒童劇、童話劇按兒童音樂的特點譜寫,有的則吸收民間音樂以普通話演唱,如《傘和公文包的故事》、《姐弟倆》等。有的劇目,則同時有幾種配音,《奇襲白虎團》就有薌劇、京劇和潮劇3個劇種的演出本,京劇和潮劇用錄音帶配演。參加省及全國會演和拍制影視片的全本戲,如《八仙過海》、《擒魔傳》、《鐘馗元帥》、《狗腿子的傳說》等均以薌劇音樂為主,或以薌劇的曲牌為素材,進行創作加以延伸和擴展,間或采用兒童音樂。業余劇團則單一采用薌劇音樂。60年代以來,出國演出的劇目多改用錄音帶配演,少用現場演唱藥發木偶戲又稱“放花木偶”,這是將煙花和木偶結合在一起的表演形式。新年木偶戲彩排
木偶戲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嘉定幼兒園木偶戲
傳統的布袋木偶戲根據表演的樂調、詞調與戲路劃分,可以分為南、北兩種不同的流派,它們之間主要的區別在于音樂唱腔和表演風格上。南派盛行于泉州地區,唱的是南調,也就是傀儡調,表演上采用梨園戲做派;漳州的布袋木偶戲則歸屬與北派,唱的是北調,如昆腔、京調等,表演上采用的是京戲做派。如今,隨著布袋木偶戲的不斷發展與文化的不斷融合,南北兩派的特點也逐漸交融。現今,隨著漳州市木偶劇團和木偶學校的蓬勃發展,漳州布袋木偶戲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漳州人提起對布袋木偶戲的普遍印象,已不再是過去搬張小板凳到廟口搭設的木制彩樓下,引頸翹首看著演員們拿著手掌般大小的布袋木偶,上演著三國演義等傳統劇目了。如今的布袋木偶戲,不僅題材更加寬廣,形式也更加多樣。嘉定幼兒園木偶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