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立佳創:貿易風云下中國供應鏈的轉型與突破
美國推行的 “對等關稅” 政策宛如一顆重磅bomb,在全球市場激起千層浪。自 4 月 6 日起,美股期貨暴跌,多國股市觸發熔斷機制,原油與黃金價格劇烈波動,貿易保護主義引發的恐慌情緒迅速蔓延,籠罩全球經濟。特朗普GOV主導的這場關稅 “豪賭”,不僅嚴重威脅到蘋果等跨國企業的生存根基,更將引發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重組,以及一系列難以預估的附帶效應。
在這場全球經濟的風暴中,中國面臨著重大考驗。然而,危機往往伴隨著機遇。4 月 8 日,威望媒體發表《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一文,明確指出應將外部壓力轉化為發展動力,加速構建新的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把握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機遇。事實上,中國經濟早已踏上淘汰與新生并存的涅槃之路,中國供應鏈也積極行動,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與活力。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動能正在悄然轉換,新能源汽車、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正是經濟動能轉換的生動體現。正如經濟學家熊彼特所說,創新是對舊事物的摧毀和新事物的創造。這些新興產業的崛起,不僅是中國供應鏈創新發展的成果,更是中國供應鏈強大韌性的有力證明。
如今,國際競爭的格局已發生深刻變化。英國有名供應鏈管理專業人員馬丁?克里斯托弗早在 1992 年就曾斷言:“21 世紀的競爭不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如今,這一論斷進一步演變為 “國家之間的競爭已逐步轉變為產業鏈之間、產業集群之間的競爭”。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供應鏈正以堅定的步伐迎接挑戰,實現轉型與突破。
一、“果鏈” 華麗轉身,助力智能汽車產業騰飛
2024 年,中國汽車工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全年汽車產銷量突破 3100 萬輛大關,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更是連續十年位居全球一位。這一輝煌成績不僅是一組亮眼的數據,更是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智造強國邁進的重要標志,是一場深刻改變全球產業格局的無聲變革。
隨著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車聯網等前沿技術的不斷突破,中國汽車產業正從 “電動化” 向 “智能化” 多方面轉型。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曾形象地將智能汽車比喻為 “帶輪子的計算機”,這一觀點為原本服務于計算機產業的企業指明了轉型方向。
在 A 股市場,“果鏈” 企業如立訊精密、藍思科技、歌爾股份等,憑借與蘋果的緊密合作,市值紛紛突破千億元大關。然而,過度依賴蘋果訂單也使這些企業面臨巨大風險,蘋果的困境往往會傳導至整個 “果鏈”。
早在 2015 年左右,一批手機代工企業敏銳地察覺到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巨大潛力,紛紛布局該領域,將新能源汽車業務提升到戰略高度。其中,立訊精密董事長王來春明確表示,要全力進軍全球優先的 Tier1 供應商行列。為實現這一目標,立訊精密在湖北麻城、安徽宣城、江蘇鹽城、河北保定等地大規模布局汽車產品產能,并入股奇瑞汽車,收購匯聚科技和德國老牌車企汽車線束企業萊尼公司。如今,立訊精密已成功轉型為汽車零部件一級供應商,汽車業務涵蓋汽車線束、連接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領域。2024 年半年度財報顯示,立訊精密汽車業務營業收入占總營收的 4.59%,達到 47.56 億元,同比增長 48.30%,表現十分亮眼。
領益智造于 2020 年宣布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次年收購浙江錦泰電子有限公司,正式涉足新能源汽車板塊。領益智造的汽車產品包括動力電池電芯、鋁殼、蓋板、轉接片和軟連接等精密結構件,下游客戶涵蓋鋰電池和汽車行業。2021 年,領益智造汽車產品實現收入 44367.03 萬元,同比增長 141.54%。不久前,領益智造并購江蘇科達,進一步完善了其在汽車零部件領域的布局。
藍思科技則專注于新能源汽車智能座艙及周邊結構件領域,產品覆蓋車載中控屏、儀表盤組件、B 柱、C 柱、智能座艙顯示屏組件、車載裝飾件、車身結構件、后視鏡、導航儀和充電樁等多個領域。目前,藍思科技已與超過 30 家國內外新能源及傳統豪華汽車品牌建立合作關系,特斯拉和小米汽車等有名車企均是其客戶。
此外,“果鏈” 上的其他企業如聞泰科技、歐菲光等也紛紛涉足汽車產業鏈。聞泰科技收購全球有名半導體公司安世半導體,布局車用半導體領域;歐菲光則結合自身在光學模組領域的優勢,重點發展 ADAS、車身電子等業務。
“果鏈” 企業的集體轉型,不僅為智能汽車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加速了中國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進程,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競爭中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二、中國制造跨界 “造人”,搶占人形機器人新高地
從美國波士頓動力的 Atlas 人形機器人亮相,到宇樹科技機器人因甩手絹視頻走紅網絡;從特斯拉 Optimus 在工廠中嘗試分揀電池,到優必選 Walker S1 在比亞迪、吉利汽車工廠忙碌作業,人形機器人產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逐步走向商業化的關鍵階段。
人形機器人作為 “人工智能的至極載體”,具有廣泛的應用場景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其價值不僅在于替代重復性勞動,更在于推動生產力范式的變革,成為人工智能、高級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競爭的焦點,將深刻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格局。
在這場全球高科技競賽中,中國制造積極參與,展現出強大的實力。特斯拉作為新能源汽車和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頭部企業,早在幾年前就推出了 Optimus 人形機器人,并將其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致力于實現大規模量產。
國內車企也不甘示弱,小鵬汽車、廣汽、比亞迪、奇瑞、小米、賽力斯、上汽、長安、東風等十多家車企紛紛布局人形機器人領域。車企熱衷于進入這一賽道,一方面是看中了人形機器人行業的巨大潛力和價值;另一方面,“技術同源、產業重合、市場交織” 是其關鍵驅動力。
人形機器人與智能汽車在技術層面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從供應鏈角度看,兩者存在大量重疊。以三花智控為例,該公司憑借與特斯拉的合作經驗,順利進入人形機器人零部件制造領域。2023 年年報顯示,三花智控投資不低于 38 億元布局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建設機器人執行器等零部件生產基地項目。執行器作為機器人的關鍵部件,能夠協同機器人各關節完成指定動作,而機器人減速器則是實現機器人絲滑動作的關鍵部件之一。三花智控切入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使其市值突破 1300 億元。
同樣,全球汽車零部件行業 100 強企業中鼎股份也積極跨界機器人領域。中鼎股份先后與五洲新春、眾擎機器人展開合作,其子公司睿思博機器人與埃夫特在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進行創新合作。
人形機器人的關鍵關鍵技術包括 “大腦、小腦、肢體” 三大部分,其中 “肢體” 部分屬于制造密集型,涉及減速器、伺服系統、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細分領域眾多。在滾柱 / 滾珠絲杠領域,國內的漢江機床、南京工藝、凱特精機等企業早已布局,中堅科技、貝斯特、恒立液壓、鼎智科技、北特科技、雙林股份、新劍傳動等新公司也紛紛加入研發行列。
中國工信部將人形機器人定位為 “顛覆性技術”,并規劃到 2027 年使其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憑借強大的供應鏈優勢,中國制造有望加速實現這一宏偉目標。
三、低空經濟蓬勃興起,中國制造從 “立” 到 “飛” 實現領跑
自 2021 年 “低空經濟” 被納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以來,這一新興領域迅速崛起,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并被寫入 2024 年GOV工作報告。各地GOV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推動低空經濟的發展,使其成為近年來較熱門的領域之一。
作為低空經濟的關鍵載體,“飛行汽車” 吸引了眾多車企和科技企業的關注,成為新的熱門賽道。今年 1 月,小鵬汽車旗下的小鵬匯天在北美 CES 上展示了分體式飛行汽車 “陸地航母”,并獲得超過 3000 臺的超前預訂訂單;廣汽集團去年 12 月發布全新飛行汽車品牌 “高域 / GOVY” 及一款產品 AirJet;吉利集團不僅收購了全球一家飛行汽車企業美國 Terrafugia 公司,其旗下品牌沃飛長空自研的 AE200 型傾轉旋翼構型 eVTOL 驗證機也于去年 10 月成功完成公開演示飛行。此外,奇瑞、長安、豐田、大眾、戴姆勒、保時捷等車企也在積極布局飛行汽車領域。
從 “立起來” 到 “飛起來”,背后是中國制造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積極響應。芯動聯科作為專業從事陀螺儀和加速計傳感器的企業,其產品廣泛應用于機器人、汽車智能駕駛和無人駕駛飛機等領域。隨著低空經濟的發展,MEMS 傳感器(陀螺儀和加速計等)在飛行汽車中的需求大幅上升,芯動聯科作為國內少數能夠量產且性能接近行業頭部的廠商,將從中受益。
臥龍電機作為國內電機行業的頭部企業,其電機產品已進入小鵬、比亞迪等主流車企的供應鏈。由于低空飛行器的關鍵動力系統 —— 電驅動離不開電機,臥龍電機有望成為低空經濟行業頭部企業的供應商。
此外,電池性能作為新能源汽車、人形機器人和低空飛行器的關鍵動力,直接影響著設備的續航、負載能力和響應速度。全固態電池以其出色的安全性和續航能力,有望成為未來智能設備領域的關鍵技術。今年以來,各大鋰電和新能源汽車企業在固態電池研發與應用方面取得了特別進展,中國固態電池產業化步伐加快,預計 2025 年實現半固態電池量產,2026 年裝車應用,2027 年多方面進入全固態電池量產階段。
技術創新可以改變商業模式,但供應鏈變革才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供應鏈的強大連接力是中國在中美競爭中保持優勢的根本原因。中國作為全球唯獨擁有全部 41 個工業大類和 666 個小類的國家,雖然在某些領域仍面臨挑戰,但工業門類的齊全使其能夠形成高效的供應鏈,這正是中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化的當下,中國供應鏈正以創新和轉型應對挑戰,在新興產業領域不斷突破,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恒立佳創是恒立集團在上海成立的一站式客戶解決方案中心,旨在為客戶提供恒立全球12個生產制造基地生產的液壓元件、氣動元件、導軌絲桿、密封件、電驅電控、精密鑄件、無縫鋼管、傳動控制與系統集成等全系列產品的技術支持與銷售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