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碼立創成長日記
寒假前,老師布置了科技節創意作品展的任務。望著抽屜里已經拼過十幾種造型的碼立創玩具,我決定挑戰從未嘗試過的「全自動垃圾分類站」?。這個藍色收納箱里裝著去年生日時舅舅送我的編程積木套裝,每個零件都承載著無數個拆裝重組的夜晚?5。一、從零開始的搭建翻開嶄新的設計本,我先用彩色鉛筆畫出四層立體結構:上層是紅外掃描區,中間用傳送帶連接,底部需要四個可開合的收納倉。根據圖紙挑選零件時才發現,庫存的滑軌模塊只剩兩根,這意味著傳送帶系統必須重新設計?8。那周每天寫完作業,我就趴在地毯上反復試驗,終于用齒輪組和橡皮筋組合出替代方案——當銀色馬達啟動時,黃色傳送帶竟能平穩運送積木塊了?。二、編程迷霧中的突破困難的環節出現在語音識別部分。按照教程輸入指令后,傳感器總是把「塑料瓶」識別成「金屬罐」。急得直冒汗時,爸爸提醒我觀察模塊位置:「麥克風離轉動馬達太近,電磁干擾就像在你耳邊敲鑼打鼓呀!」恍然大悟的我連忙給聲控模塊加上海綿隔層,又在代碼里加入延時指令,現在它已能清晰辨別五種垃圾類型了?36。三、綻放光芒的展覽日科技節當天,我的展臺前圍滿好奇的同學。按下啟動鍵,機械臂精細夾起「廚余垃圾」的綠色積木,傳送帶嗡嗡作響,對應倉門應聲而開。讓大家驚呼的是自制的「錯誤警報器」——當投入不可回收物時,紅色警示燈會旋轉閃爍,蜂鳴器唱起《生日歌》提醒修正?。看著評委老師手機里閃個不停的拍照閃光燈,我突然明白,那些調試失敗的夜晚都變成了此刻的星光?。
這個由327塊積木組成的作品,終獲得了「比較好工程獎」。展覽結束后,我特意保留著調試時弄斷又粘合的三號連接桿,它彎曲的弧度記錄著思維碰撞的火花。現在的我正用剩余零件改造校圖書館的還書車,或許下次,就能讓掃碼器自動識別書本分類了?58。碼立創對我來說早已不是玩具,而是握在手中的未來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