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8日,河南省周口市發現一處戰國至東漢時期的墓葬群,發掘出土一批精美隨葬品,其中的一把青銅劍,保存完好,十分罕見。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縣望山1號墓出土一把越王勾踐劍,這把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劍身不見絲毫銹斑,依舊寒光閃閃、鋒利無比,被譽為“天下***劍”。2015年3月28日,河南省周口市發現一處戰國至東漢時期的墓葬群,發掘出土一批精美隨葬品,其中的一把青銅劍,保存完好,十分罕見。特點。青銅發明后,立刻盛行起來,從此人類歷史也就進入新的階段——青銅時代。對于形狀厚重比較大的鼎、彝諸器,則可以選用陶土,以便撥塑。駐馬店文玩青銅器
在青銅器上加以鑲嵌以增加美觀,這種技術很早就出現了。鑲嵌的材料,第一種是綠松石。這種綠色的寶石,至今仍應用在首飾上。第二種是玉,有玉援戈,玉葉的矛,玉刃的斧鉞等。第三種隕鐵,如鐵刃銅鉞,鐵援銅刃,經鑒定,鐵刃均為碩鐵。第四種是嵌紅銅,用紅銅來組成獸形花紋。春秋戰國時也有用金、銀來鑲嵌裝飾的青銅器。***的越王劍也是由青銅鑄造的。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另一個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藝的精巧絕倫,顯示出古代匠師們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用陶質的復合范澆鑄制作青銅器的和范法,在中國古代得到充分的發展。陶范的選料塑模翻范,花紋刻制均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非常成熟。隨后發展出來毋需分鑄的失蠟法工藝技術,無疑是青銅鑄造工藝的一大進步。鄭州商周青銅復制品在鑄造工藝上稱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數塊,以便從模上脫下。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工藝技術的進步,突出表現在以下兩項技術的使用上:一項是金銀錯技術,所謂金銀錯技術就是在銅器表面上鑲嵌金銀絲,制成圖案或文字。這項技術,春秋中期已出現,當時楚、宋等國的兵器上有錯金的美術字。戰國初,銅禮器上出現了大片金銀錯圖案,戰國中期這種技術不僅用在兵器、禮器上,而且也用在符節、璽印、車器、銅鏡、帶鉤和漆器的銅扣上。二是戰國中期以后刻鏤畫像工藝發展了起來,這種工藝是在比較薄的壺、柸、鑒、奩上制上細如發絲的刻鏤畫像圖畫,一般多是水陸攻戰、狩獵、宴樂禮儀等方面的圖畫。這些圖畫是在鑄成器形后,用鋼刀刻鏤加工制成的。
青銅器**常見花紋之一,是饕餮紋,也叫獸面紋。這種紋飾**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這種紋飾。《呂氏春秋·先識》篇內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這種獸面紋稱之為饕餮紋。饕餮紋在二里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西周時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色彩逐漸減退。龍和鳳,仍然是許多青銅器花紋的母題。可以說許多圖案化的花紋,實際是從龍蛇、鳳鳥兩大類紋飾衍變而來的。如果青銅器上生了銹,可以用檸檬汁加鹽擦拭去除,想要讓銅器擁有更高的光澤度。
青銅是金屬冶鑄史上**早的合金,在純銅(紫銅)中加入錫或鉛的合金,有特殊重要性和歷史意義,與純銅(紫銅)相比,青銅強度高且熔點低(25%的錫冶煉青銅,熔點就會降低到800℃。純銅(紫銅)的熔點為1083℃)。青銅鑄造性好,耐磨且化學性質穩定。青銅發明后,立刻盛行起來,從此人類歷史也就進入新的階段——青銅時代。2015年3月28日,河南省周口市發現一處戰國至東漢時期的墓葬群,發掘出土一批精美隨葬品,其中的一把青銅劍,保存完好,十分罕見。清理青銅器可以使用蒸餾水,清洗好后建議多用蒸餾水漂洗幾次,以免損壞器物。河南錯金銀青銅器仿古做舊
一般翻砂是用木模或原型,得將砂型做成兩半,再合在一起,模具必須可以從半個砂型中取出。駐馬店文玩青銅器
青銅具有熔點低、硬度大、可塑性強、耐磨、耐腐蝕、色澤光亮等特點,適用于鑄造各種器具、機械零件、軸承、齒輪等。青銅器的類別有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車馬器、農器與工具、貨幣、璽印與符節、度量衡器、銅鏡、雜器十二大類,其下又可細分為若干小類。其中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這五類是**主要的、**基本的。距今4500~4000年龍山時代,相當于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紀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制品。駐馬店文玩青銅器